文:王祥新
之前咱们讲了为什么冬病夏治会事半功倍,很多学员踊跃的提问说“冬病夏治应该怎么来调理身体?”其实从专业疗法到日常养护,都有适合的方式。关键是抓住 “三伏天” 这个黄金期,用对方法、用够力度。
今天,祥新就给大家整理一些“冬病夏治”的方法建议,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调理方式,趁这个夏天悄悄养出健康好身体。
中医经典疗法:借天力,通经络1. 三伏贴:最具代表性的 “时间医学”
三伏贴核心是在三伏天将温热药物贴于特定穴位。常用药物有白芥子(温化寒痰)、细辛(散寒通窍)、生姜(温阳解表)等,打成粉末后用姜汁调和,做成直径约 1 厘米的药饼。
贴敷穴位:
展开剩余74% 呼吸系统疾病(哮喘、鼻炎):肺俞、膻中、膏肓; 关节痛(老寒腿):肾俞、关元、阳陵泉; 脾胃虚寒(胃痛、腹泻):中脘、足三里、脾俞。贴敷时间:初伏、中伏、末伏各贴一次,每次成人 2-4 小时,儿童 1-2 小时,以皮肤有温热感、轻微发红为度。
我的许多学员跟我反馈三伏贴的体会:“贴的时候后背暖暖的,像有股热气往骨子里钻。”
2. 艾灸:以火助阳,温通全身
艾灸的热力能直接补充阳气,尤其适合阳虚体质(怕冷、手脚凉、易腹泻)。三伏天艾灸,相当于 “给身体的阳气添柴”。
推荐穴位:
关元(肚脐下 3 寸):补元气、固肾阳; 足三里(膝盖下 3 寸):健脾胃、促气血; 命门(后腰正对肚脐):强腰膝、散寒邪。操作方法:用清艾条悬灸,每个穴位 15-20 分钟,以局部皮肤潮红、不烫伤为原则。每周 2-3 次,三伏期间可连续进行。
需要注意:艾灸后 2 小时内避免吹风、洗澡,忌喝冰水,以免抵消热力。
3. 温针灸:针药结合,效力加倍
对风湿关节痛、寒性胃痛等重症患者,我常会用温针灸 —— 在毫针针刺穴位后,在针尾裹上艾绒点燃,让热力顺着针体传入深层经络。这种方法比单纯针灸或艾灸更 “透”,尤其适合寒邪深伏的患者。
夏天把阳气补足了,冬天自然能抵挡住寒邪。
关于“冬病夏治”的方法妙招祥新还有更多的建议,由于文章长度限制,本期就先到这儿,下期继续说说“冬病夏治”的小妙招,欢迎大家继续关注!
最后,祥新愿您拥有:
健康的身体
快乐的心境
丰盈的灵魂
编辑:伯未集品牌部
免责声明:
本平台注明原创的内容权利属于本平台所有。未经本平台授权,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(包括但不限于复制、传播、展示、镜像、上载、下载、转载、摘编等)或许可他人使用。已经本平台授权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作者来源。否则,对于侵权行为,本平台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。
以上声明内容的最终解释权归本平台所有,本声明将适用本平台所有时间分享与转载文章,谢谢您配合!
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发布于:山东省哪个证券公司比较好,配资门户网站平台,配资平台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